发布日期:2024-07-14 05:01 点击次数:67
在《金刚经》最后的“赞偈”中有这样一句话:
断疑生信,绝相超宗,顿忘人法解真空。
《金刚经》中的内容,是如来与须菩提的对答,在众多弟子中,须菩提号称“解空第一”,所以,整部《金刚经》都在讲“空性”的智慧。
那什么叫“空”?
空,不是没有。
有一个词叫:“空有不二”——“真空”和“妙有”并不是两个东西,而是一个东西。
这就像中国文化里说的“阴阳”,其实也是一个东西,你可以叫它“道”(一阴一阳谓之道),也可以叫它“混沌”,但当你试图来形容说明它的时候,说出口就变成了两个东西:阴和阳。
所以禅宗里才会说:言出意断,出口即错。
《金刚经》里的“空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
或许它说的就是:因为它不是(某一个具体的东西),所以它才可以是(所有的东西)。
空,才可以成为所有的东西。
所有事物的本质,都是“空性”的。
就像一个人对你厉声斥责,你会觉得他是“坏人”,但如果他的本质是“坏”,那所有人都应该认为他是“坏人”。
事实上并不如此,他的妻子或孩子,或许会把他当作英雄,当作“好人”——也就是说,他的本质不是“坏”,也不是“好”,而是“空”的。
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。所以在《金刚经》里,才会不断出现这样的说法:
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
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;如来说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
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般若波罗蜜、微尘、众生、善法,所有这一切,都是“空”的,因为它不是“般若波罗蜜、微尘、众生、善法”,所以它才可以是如上这些。
这就是“空”的含义。
还有一件更有意思的事,《金刚经》中有一句话,如果读懂,就能治愈99%人的精神内耗。
这句话是:
须菩提,如来说有我者,即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须菩提。凡夫者,如来说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
这句话给出的去除精神内耗的方法就是——“去我执”。
在传统文化的典籍之中,经常提到一个词:婴儿(赤子)。
《大学》里说:《康诰》曰:“如保赤子。”
《孟子》里说: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
《道德经》里说: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又说:圣人皆孩之。
因为这婴儿时期,大家是没有“我执”的,也没有分别心。
等长大一些的时候,我们就学会了区分:这是你的,这是我的,这是他的。
这种分别心是很多痛苦和焦虑的来源:为什么他有那么多而我没有?为什么我喜欢的姑娘却喜欢他?
这就叫起了分别心。
如果没有分别心,就不会有这些痛苦,而分别心的起源,就在于“我”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里说:如来说有我者,即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
须菩提啊,你说这世界上真的有一个“我”吗?其实是没有的,但凡夫之人就以为是有的,于是就有了这纷繁尘世的痛苦。
怎样才能解脱?答案就是想明白:凡夫者,如来说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
怎么理解?
举个例子来说,就像大家玩手机游戏:
游戏里的世界是游戏世界,而操作游戏的我们所处的世界,就是现实世界。
我们操控着游戏中的人物大杀四方,一路打怪升级。
现在想象一下:就把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想象成游戏世界,把我们自己想象成游戏里打怪升级的那个主角。
那是谁在玩这个游戏?是谁在操控着我们?
如来说,那个在玩游戏的,就叫“真如”,也叫“真心”,其实是它在玩游戏。
对它来说,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世界其实是游戏世界,而现在的我们,不过是游戏里的主角:你是赵云,我是关羽,他是项羽……
现在最重要的来了——
“我”到底是谁?
“我”是现实世界里的这个人物,还是在玩游戏的那个“真如”?
“我”是那个玩游戏的“真如”。
那现实世界里的这个叫做“我”的角色,不过是一个游戏人物,就是游戏里的赵云。
你在玩游戏的时候,会不会听到赵云对你发牢骚:
关羽太厉害了,我打不过他,好郁闷;项羽太勤奋了,把职场搞得太卷,精神内耗了?
不会的,你在玩游戏的时候,根本不会在乎游戏主角的喜怒哀乐,而且,那个游戏主角就不应该有情绪,游戏里的赵云不会跟你说:太烦了,我不想打怪了,我只想休息。
为什么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没有“精神内耗”,我们会注意力集中,把游戏打到飞起?
是因为我们知道,这只是一个游戏,而“我”,是玩游戏的人。
“有我者,即非有我”——根本就没有“我”,我是那个在玩游戏的“真如”,而现实世界里的我,不过是一个游戏角色。
我们现在只是被投射在一个游戏里,是在玩一款叫做“人生”的沉浸式游戏。
在游戏里,好好体验打怪升级的快乐,创造你自己想要的世界。
而所谓“精神内耗”,其实是不存在的。
上一篇:没有了